【做好“三明实践”后半篇文章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,建宁这样“变废为宝”
2021-03-19 08:48:26 来源: 责任编辑:黄忠义 我来说两句 |
分享到:
|
编者按 日前,三明日报第B3版绿色三明刊登了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,建宁这样“变废为宝”》。近年来,建宁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,对生产中产生的梨枝条和莲子壳等农业废弃物,通过资源充分循环利用,“变废为宝”。如今,生态增值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色,已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...... 初春的建宁,碧空如洗,青山连绵起伏,碧波荡漾的濉溪河犹如一条绿色玉带环绕流过,一幅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在闽江源头徐徐展开。 建宁是“中国黄花梨之乡”“中国建莲之乡”,全县有10多万亩黄花梨和5万多亩建莲,每年产生的梨枝条和莲子壳等农业废弃物多达6万吨。近年来,建宁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,通过资源充分循环利用,生态增值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色,已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。 梨枝变“金枝”,废物变“宝物”, 一个农业县是如何实现传统农业的循环绿色发展? 且看—— 看!梨枝变“金枝” 人勤春来早,果园管护忙。3月12日一大早,家住建宁县里心镇戴家村林家碑小组的廖书平,已经在自家果山上忙活开来,一边察看梨树花蕊长势,一边将之前剪下的梨枝装载到三轮车上。 果农廖书平在修剪梨枝条。 “以前梨枝只能当作柴火烧,现在可以卖给本地的木材加工厂做成食用菌的原料了。” 廖书平说,他家种植了50亩黄花梨,每年都会产生2吨多的梨枝条,以前只能丢弃到荒郊野地里。现在,每吨梨枝条可以卖200多元,等于赚到肥料钱。 食用菌种植是当地的富民产业,传统的食用菌种植大多依靠阔叶林木为原料,林木资源消耗量大。近年来,为了减少林木资源消耗,县农业部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,开展珍稀食用菌代用料栽培技术研究,利用建宁丰富的梨枝、莲子壳等农业废弃物种植食用菌,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绿色转型。 2018年开始,县农业部门通过无偿提供和采购补助的方式,为县内食用菌公司和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(林)场,购置11台粉碎机设备,鼓励企业就地加工粉碎梨枝条等农业废弃物,做成食用菌原料。 “梨枝条经过粉碎是绝佳的菌棒填充原料,食用菌公司都抢着要。”银林木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银林说,这几年食用菌产业在建宁发展迅速,原料需求大,果农卖给企业的梨枝条都不够用。 废弃梨枝条通过传送履带进入粉碎机。 在建宁县大川菌业有限公司,梨枝碎屑被堆成一座座小山,工人们开着机械,不停地为梨枝碎屑翻堆、浇水。 “以前种菇,大多用的是木材加工厂的木屑和阔叶树。”企业负责人夏国勇说,2016年,在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,公司开始尝试使用梨枝条和莲子壳种植海鲜菇。 “使用梨枝碎屑和莲子壳种植的海鲜菇,菇杆结实粗壮,口感清脆,顾客都说好吃。”夏国勇告诉记者,改变种植方式,不仅改良了海鲜菇,让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了好口碑,还增加了利润。 夏国勇为我们算了一笔账:使用阔叶林木等杂木屑作为菌棒原料,每立方米成本是240元,使用梨枝条每立方米仅160元,成本下降了80元,废弃菌包由有机肥厂和生物燃料公司回收,平均一个菌包可以省下0.1元,公司每天生产1万袋菌包,每个月能够节省成本3万余元。 通过将梨枝条、莲子壳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发展食用菌等产品的原料,建宁县实现梨枝条和莲子壳等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80%以上,每年增加食用菌1500万袋,为企业节约成本150万元,废弃梨枝变成了致富增收的“金枝”。 瞧!废物变“宝物” 在建宁县华信生物有限公司,数十吨的农业废弃物正在发酵车间里堆沤发酵,这里是全县唯一的有机肥厂,年处理废弃菌棒、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上万吨。 华信生物有限公司的发酵车间里,废弃菌棒、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正在堆沤发酵。 “以前,农村的畜禽粪便四处乱扔,不仅臭气熏天,还会传染病菌。”建宁县农业农村局环保能源站站长洪文彪说,现在,废弃菌棒可以和畜禽粪便重新加工成有机肥,再施用到果树上。 华信总经理曾清辉告诉记者,农作物直接施用畜禽粪便,容易滋生病菌和虫害,引发植物病虫害。发酵加工后的有机肥不仅能够减轻污染,还能改良土壤肥力。 华信生物和当地的农户互动合作,通过置换或者补差结算,农户在种植果树时使用这些有机肥,减少了化肥的使用,改善了土壤条件,提高了产量。 “回收这些废弃物不仅帮助大家避免了无害化处理所需要的费用,还能够让大家赚到钱,一举两得。”曾清辉说,有机肥市场广阔,前景良好,开发有机肥市场对于他自己来说,既实现盈利,又保护环境。 建宁县是全国最大的县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,从2018年开始,烟后稻制种产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,大量的烤烟房经过改造用于烘干种子。 传统的烘烤燃料主要为木柴和煤,既破坏生态又污染环境,如何解决烟叶和种子的烘烤燃料问题迫在眉睫。 2019年,建宁县农业部门和烟草公司引入生物质颗粒燃料,在全县进行推广使用,改变以往烧煤烤烟制种的污染问题。 “生物质燃料不仅热值高、燃烧充分,而且清洁环保,与燃煤比好多了。” 建宁县农业农村局环保能源站站长洪文彪说,随处可见的废弃菌棒、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都是生物质燃料的主要原料,可以减少砍伐森林和能源浪费,保护生态环境。 德信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专门生产生物质燃料的企业,年产生物质燃料5000多吨。企业负责人廖书华告诉记者,仅去年企业消耗的梨枝条就达1000多吨,废弃菌包200多万袋。 眼下,“梨枝条等农业废弃物+食用菌+有机肥”的循环利用模式在建宁广泛推广,并入选省农业农村厅第一批14种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,梨枝变“金枝”,废物变“宝物”的生态实践在闽江源头循环上演。 采访手记 “变废为宝”是生态循环中的重要一环,如何打造循环农业生态系统?记者在建宁县找到了答案。 原来,这些农业废弃物让农户发愁:随地丢弃、焚烧,乱丢放影响果树生长,放火焚烧又怕破坏环境。如今,这些农业废弃物摇身一变,成为食用菌填充原料和果树的有机肥,受到菌农和果农的竞相追捧。 采访中,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法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生态循环经济是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,它使得现有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,既节约成本,又解决了资源、能源不足问题,是在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落实生态环保要求的好措施、好办法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